“蓝·盾”专业化办案团队
法治护网安,专业守正义。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部门以“蓝·盾”为名,组建了一支既懂法律又通技术的专业化办案团队。这支由6名检察官和检察官助理组成的队伍,在打击网络犯罪、保护数据安全领域屡建新功。团队办理的多起案件获评全省典型案例,相关调研成果被《检察日报》《清风苑》等报刊刊载,并受邀参与“务实”直播课堂授课,为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贡献检察智慧。
拆解爬虫技术套路
网络爬虫技术本为数据抓取工具,却被不法分子用于非法牟利。2023年2月,“蓝·盾”团队受理了一起新型网络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陈某成立网络科技公司,打着“AI智能营销”的幌子,开发了一款所谓的“智能互动平台”。该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爬虫程序,突破了某知名社交电商平台的加密防线,非法获取了包括用户昵称、userID、noteID等在内的海量数据,并破解私信接口投放广告,非法获利650余万元。
“当时看到案卷里那些反爬虫机制、数据接口、加密算法等专业术语,我们确实有些无从下手。”团队成员该案承办人张帅杰回忆。面对技术门槛高、取证难度大的挑战,团队成员从零起步,研读技术资料,厘清犯罪逻辑。经过数月的攻坚,团队最终认定:陈某等人未经授权获取数据,手段非法;爬取的非公开数据侵犯平台管理权,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同时,破解私信接口的行为属于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在法庭上,“蓝·盾”团队针对辩护人提出数据具有公开性、爬虫技术具有中立性以及未对侵入系统造成损害的辩护意见进行逐一答辩,并向旁听人员深刻揭露爬取数据的社会危害性,起到“办理一案警示一片”的效果。最终被告人均认罪伏法。此案的成功指控也为类案办理提供了参考样本。
厘清虚拟财产属性
“游戏装备是否属于刑法保护的财产?”2024年4月,团队在办理一起利用交易平台漏洞骗取游戏装备的案件时,面临这一争议。犯罪嫌疑人吴某利用游戏交易平台的信息延迟漏洞,以“付款-取消订单-骗装备”的手法,先后骗取多名玩家价值数万元的CSGO戏装备。
“蓝·盾”团队成员该案承办人王晓纯经审查后认为,吴某等人取得游戏装备并非以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以其他技术手段的方式获取,而是利用交易平台漏洞欺骗被害人获得,因此不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那是不是构成诈骗罪呢?团队内部产生分歧,主要在于游戏装备能否被评价为刑法意义上的财产,是否需要动用刑罚手段进行保护。为此,团队专门查阅了资料和判例,全面了解虚拟装备的产生、流通和价值认定机制。经过论证,团队达成共识,认为虚拟装备虽然无形,但具有管理可能性、转移可能性和经济价值性,完全符合刑法中“财物”的特征,侵害价值较大虚拟财产的行为必须予以打击。基于此,团队以诈骗罪对吴某等人提起公诉,并获得法院支持。
锻造过硬专业能力
“办理新型网络犯罪案件,不能就案办案,必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是“蓝·盾”团队始终秉持工作理念。两年来,他们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一案一研讨、一案一复盘”“两个一”工作机制。
每受理一起新型案件,通过案例研讨、模拟庭审、技术实训等方式提升业务能力。2023年以来,团队已办理各类涉计算机信息系统类犯罪6件,其中涉案金额500万元以上的案件有2件。
每办结一个新型案件,就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务中遇到的难点独断问题进行研究,为办理同类案件提供指引。现已发布制作月度办案提示16期,撰写的多篇调研文章被《检察日报》《清风苑》等报刊录用。2024年3月,团队成员还受《清风苑》杂志邀请,在“务实”直播课堂授课,就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犯罪案件分享心得感悟,架设起计算机专业术语与法律构成要件之间的桥梁,拨开信息技术对于事实认定带来的“迷雾”,为精准法律适用提供经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