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次元

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山海十五年 接力写新篇 b次元以“长效答卷”答好高质量援疆考题
2025-10-23 09:30:00  来源:检察日报

今年6月,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检察院援疆干部王敏利(左)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检察院检察官唐丽娟进行公益诉讼调查取证。

今年5月,江苏省金湖县检察院援疆干部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奎屯垦区群众一起“包法治粽”,宣传反诈常识。

都说新疆的美景在路上,但来自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检察院的援疆干警李雪峰却无暇看风景。

今年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检察院挂职锻炼了3个月的李雪峰接到一项任务,调研阿合奇县近3年离婚抚养费相关情况。为摸清真实状况、获取一手资料,他顶着炎炎烈日,马不停蹄地奔波于民政部门、法院和当事人家中,仔细查阅每一份档案、认真核对每一组数据,最终形成一份近万字的调研报告。这份报告得到当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认可,为下一步出台相关帮扶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样的故事,在江苏检察援疆工作中并非个例。1997年,中央部署开展对口援疆工作,江苏是首批8个援疆省(市)之一。自2010年7月起,江苏省检察机关开始对口支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院第四师、第七师两级检察机关。“15年来,我们始终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坚持精准援助、系统援助、长期援助,不断提升检察业务、干部人才、教育培训、检察文化、信息科技、资金项目‘六位一体’援助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新疆检察事业注入强大动力,为江苏践行‘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使命担当贡献了检察力量。”江苏省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朱建华表示。

“造血”赋能融力强基

2011年7月,镇江市检察院干警王军成为江苏省检察机关第一批援疆干部,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霍城垦区检察院挂职一年,任副检察长。立足当地实际,那一年,他干了一件大事——主导全院建立起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当年,该院首次对干警个人进行了业务评价,干警们从过去的“被动完成任务”转变为“主动争取进步”,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据王军回忆,在早期援助工作中,检察机关主要聚焦受援地基础设施短板,随着援疆工作的深入推进,援疆干部规模逐年扩大,援助理念也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自2016年起,江苏省检察机关援疆干部人数从每年10余名增加到30余名。援助也不再是简单的资源转移,而是要培育自我发展的“干细胞”,实现引进一个人、带出一批人,为受援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检察队伍。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检察院检察官朱桂花挂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检察院。初到伊犁,她就办理了一起不法商贩在茶叶中非法添加色素以润色茶汤的案件。这是新疆首例茶叶制品添加色素刑事案,朱桂花与办案团队一起走访相关领域专家,查阅收集食品药品领域学术文章,最终找到茶叶品质国家标准文件,其中明确茶叶中禁止添加非食用物质。据此,朱桂花梳理出完整的证据链。检察机关提出的定性意见和量刑建议被法院全部采纳。结合办案实践,她还参与起草提高刑事案件办案质效工作办法,从类案证据指引标准化、跨部门协作机制常态化等方面提升整体办案水平。如今,伊犁州检察院的多名年轻干警已能独立承办重大经济犯罪案件,该院多项刑事检察业务工作位居全疆前列。

202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院第四师分院检察官杨杰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检察机关十佳公诉人暨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备赛期间,江苏省检察院将兵团检察机关参加竞赛集训队的4人纳入江苏集训队,与江苏省检察院集训队全面共享师资课程、备考资料等,一同参加模拟法庭辩论、仿真模拟测验。经过与江苏参赛选手的同班培训和面对面交流锻炼,杨杰最终荣获全国优秀公诉人称号。“是江苏省检察机关的无私帮助和各位检察同仁的倾囊相授,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获奖后,杨杰激动地说。

一路走来,江苏省检察机关已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援助工作机制,实现“输血”与“造血”并重。一方面,创新开展送教上门、菜单式选课、订单式培训等,让授业解惑更精准、更有效;另一方面,进行“一对一”“多对一”指导,帮助制定个性化锻炼方案,提升干警综合素能。

2023年8月,江苏省检察院从部门负责人和员额检察官中挑选15人,与伊犁州检察院相关部门负责人签订结对协议,实行思想、工作、作风“三位一体”互帮互学。2024年7月1日至5日,江苏省检察机关50名检察人员参加国家检察官学院新疆分院联合伊犁州检察院举办的“检护丝路”对口援助培训班,并与11个受援检察院研讨交流。

近年来,江苏省检察机关累计选派260余名骨干赴疆挂职,接收新疆受援地330余人参加32个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各院还通过网上授课、现场指导等形式,为新疆受援检察院送教上门,受众达2000人,干警自身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数字驱动融智提效

今年春节刚过,江苏省检察院检察信息技术部副主任朱晓华带队组成“数字特派团”奔赴伊犁。此番,他们带去的不是传统物资,而是一整套“智慧检务大礼包”——在伊犁州检察机关试点部署文字识别转换、跨网文件交接、智能语音转写云平台等,并提供试用及指导,为当地检察院办公办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装上了“数字翅膀”。

“这是我们第三次将‘江苏法宝’带到伊犁了。”朱晓华介绍说,早在3年前,江苏省检察院就派员支援当地信息化建设,自主研发的“案卡医生”“文书宝”等小程序深受新疆检察同仁的认可。此后,江苏省检察院还专门为当地开通了130个“苏检一网通”平台账号,这个由江苏省检察院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应用综合平台,让相隔千里的两地检察官实现了“云端协同”。

数字检察是最高检提出的一项战略部署,也是检察机关对口援助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提升受援单位信息化水平,近年来,江苏省检察机关先后将60个应用模型提供给受援单位筛选,整包复刻完整平台,实现应用远程共享,最大限度提高对口受援单位的工作效益。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检察院将自主研发的“数字未检”平台进行改造,有效解决了数字平台入疆可能产生的“水土不服”问题。该平台落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检察院后,有效推动当地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成功率及法治教育覆盖面大幅提升。

2024年5月,受江苏省检察院指派,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的“技术达人”仓鹏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院第四师分院,支援该院数字检察深度应用。仅用两周时间,他便完成了该院检察内网和工作网络的设置,此后,第四师分院及各垦区检察院数字检察工作陆续开展,现已创建或应用数字检察模型32个,在检察业务应用系统中成案34件。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检察院共建的候鸟迁徙生态公益保护基地,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跨境生态变化,当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更趋丰富,为候鸟迁徙筑牢“安全驿站”。

在提升办案质效之外,一场检察协作的“数字生态”也在两地间蓬勃生长。今年9月18日,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检察院创新援助形式,首次与伊犁州检察院举办了一场“云挂职”交流会,通过视频连线、电话咨询、派员指导等多种方式,相互间进行工作会商、案件研讨,实现受援支援工作精准对接,达到深度交流交融。

文化润检融情铸魂

“山一程,水一程,伊犁河谷起鹤鸣;风一程,雨一程,黄海湿地共丹声……”2023年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检察院与伊宁市检察院联合推出微视频《我的鹤儿,我的河》,这也是两地检察院共同创作拍摄的体现履职成效的作品,还原了援疆检察干警昂扬向上、不忘初心的精神风貌。

“江苏盐城是丹顶鹤的越冬地,伊犁河谷是蓑羽鹤的迁徙通道。因此,我们以‘鹤’为主题,展现两地检察院强化生态资源保护的工作成效。”时任亭湖区检察院政治部主任的施智涵介绍了创作初衷。

文化是最持久的精神纽带。近年来,江苏省检察机关将文化润检作为援疆工作的重要内容,创新开展“文化+检察”援助模式,对口援助检察文化建设创新发展,全面提高对口援助综合效益。

江苏省江阴市检察院发挥自身新媒体制作的经验优势,以“新时代政法干警纪律严明”为主题,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检察院共同创作了微视频《禁·行》,荣获第八届全国检察机关“三微”作品征集展播活动微视频类“十佳作品奖”。江苏省苏州市检察院则聚焦重大项目建设,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检察院文化长廊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不仅主动提供现有建设方案供参考,还结合需求派员开展实地指导,确保文化长廊既具有教育意义,又富有艺术感染力。如今,文化长廊已成为展示当地检察形象的重要窗口。

“这片土地教给我的,远比我能带来的更多。”江苏省涟水县检察院援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院第七师分院干部赵阅的这句肺腑之言,道出了苏疆两地检察干警在文化交融中形成的珍贵共识。

对口援助是培养锻炼后备干部的有效平台。在这场跨越天山的对话中,文化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彼此成就的双向奔赴——在兵团精神、胡杨精神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的江苏检察援疆干部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些精神滋养,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头脑更清醒、意志更坚定,这是对党性和能力难得的历练,是对援助干部独有的精神馈赠。

援疆干部把微信“朋友圈”变成了“公益圈”,涓涓细流汇成了对当地困难群众的无私大爱。他们体恤民意、了解民情,在磨砺中收获成长,也留下了骄人的业绩和与当地干部群众的鱼水情深。15年来,江苏检察援疆干部共有34人在新疆立功,120余人受到派出院表彰,90余人走上领导岗位。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江苏检察人将紧紧围绕“六位一体”援助格局,同向发力、创新实干,在落实中深化、在深化中落实,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援疆任务,为全国检察对口援助工作贡献“江苏力量”。

作者:卢志坚 田野 周春雷  编辑:杨月